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病害科普丨水稻稻瘟病

时间:2023-03-24 15:57:00 来源:未知 点击: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稻灾》(1637年)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载。稻瘟病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叶瘟 自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类型可因气象因素和品种感病程度等而异。
       (1)慢性型:典型病斑。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叶细胞完全被破坏。病斑两端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称坏死线。这“三部一线”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出现。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转晴、植物抗病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如果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无霉层。
       2.叶枕瘟 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病部初期呈污绿色,扩展后呈灰褐色,常引起叶片早枯和节或穗颈发病。
       3.节瘟 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病斑初呈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导致病节以上部分早枯。
       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米质变差。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灰色霉层。
       此外,枝梗、谷粒也可发病,分别称作枝梗瘟和谷粒瘟,症状与病穗颈相似。
二、发病因素
       稻瘟病流行是病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象因素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1.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2d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d后很少感病。
       (1)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孢子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大小及淀粉含量等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在病菌侵入初期,寄主细胞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这是由于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再与氨基酸缩合成黑色素所致。
       (2)品种抗病性:在籼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种类型。除丽江新团黑谷不抗病外,尚未发现其他普抗品种和其他普感品种。具有广谱和相对稳定的抗源品种有特特勃、卡列昂(Carren)、红脚占、赤块矮选和三黄占2号等。水稻抗瘟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迄今为止,全球至少鉴定出25个主效基因和10个微效基因。
       2.气象因素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在气象因素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之间,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时,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如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温度不仅直接影响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及潜育期,低温对稻株抗病性也有明显不利影响。在稻瘟病流行地区,低温、多雨、日照少的年份稻瘟病发生重,这是因为在低温、多雨、日照少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产孢量大,侵染率高,病害流行速度快。同时,水稻光合作用减弱,生长慢,体内淀粉与氨态氮比例降低,硅质化细胞减少,导致抗病性降低。另外,多雨导致水稻体表结水时间延长,也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染。风的影响有双重性,虽对病菌孢子的释放、传播有利,但地表风速超过1m/s以上时,稻株体表不易结水,反而不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性,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会导致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胺态氮增加,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氮肥施用偏迟会导致稻株恋青披叶,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
三、综合治理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科学栽培措施和化学保护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针对水稻品种易丧失抗瘟性的特点,用特特勃、卡列昂、红脚矮、赤块矮选等抗病谱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培育新品种。用远源杂交方法扩大品种遗传基础,或将更多的小种专化抗病基因聚合进丰产品种中,培育非小种专化抗病品种。抗不同小种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不仅增产,而且对感病品种的稻瘟病控制效果达80%以上。
       2.加强肥水管理 科学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施肥。硅镁肥混施可促进对硅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水的管理应强调分蘖前期以前和孕穗期以后浅水勤灌,生长中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
       3.化学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24〜48h,可兼治多种种传病害。
       (2)喷药保护: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稻株顶部3叶病叶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每公顷每次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g对水900kg喷雾。其他有效药剂有春雷霉素、稻瘟灵、咪鲜胺等。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