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56-3816-3618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茶卷叶蛾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时间:2023-01-12 10:26:28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又名褐带长卷蛾、柑橘长卷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国外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都有分布。幼虫将嫩叶和成叶卷成虫苞,匿居其中取食为害。在局部茶区发生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在长江下游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卷叶中越冬。每年5、6月多雨季节发生的第一、二代种群较多。幼虫初期在茶树顶部嫩叶尖卷苞为害,后期将数叶缀结成较大虫苞,匿居苞内为害,老熟后在苞内化蛹。食性杂,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柑橘、苹果、梨、桃、梅、核桃、龙眼、楝树及油茶等多种果木。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约10mm,翅展23〜30mm。体浅褐色,触角丝状。前翅桨状,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布许多长短不一的深褐色波状横纹,近翅基内缘的鳞片厚,并伸出翅外。有的个体翅中央尚有1浅褐色的斜形横带。后翅肉黄色,前缘和外缘色较深。雄蛾较雌蛾稍小,体长约8mm,翅展为19〜23mm。前翅基部中央和翅尖深褐色,前缘中央有1黑色斑块,基部有1深褐色近椭圆形突出部分,向翅面反折,盖在肩角上。后翅灰褐色,近前缘肉黄色。
       卵:椭圆形,扁平,长径为0.8〜0.9mm,短径为0.5〜0.7mm,麦秆黄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椭圆形卵块,表面覆胶质薄膜。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为18〜22mm。黄绿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褐色,其后缘深黑褐色,硬皮板的两侧下方各有两个褐色的椭圆形斑块。体表着生白色短毛。
       蛹:长约11〜13mm,深褐色。腹部第二至八节背面前、后缘附近各有短刺1列。臀棘长,黑褐色, 具钩刺8枚。
三、生活习性
       在浙江、安徽1年发生4代,湖南1年发生4〜5代,福建和台湾1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卷叶苞内越冬。在安徽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全年各代发生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
       各虫态历期:平均气温14℃时,平均卵期为17.5d;22〜31℃时,卵期为5〜8.5d。平均气温为14〜16℃时,幼虫期为56〜62.5d;25〜29℃时幼虫期为21〜23.5d。平均气温16〜20℃时,蛹期为11〜19d;25〜33℃时蛹期为5.5〜8.5d。成虫寿命一般为3〜18d。平均气温27. 9℃时,完成1代需38〜45d。
       成虫一般于6:00左右羽化,白天栖息于茶树叶片上,黄昏开始活动,一天中以日落和日出前的1〜2h内飞翔最活跃,21:00〜22:00后即停止活动。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羽化当天即交尾。交尾后3〜4h即可产卵。卵多产于老叶正面。每雌产卵量为60〜772粒,平均330粒。同一卵块的卵,大多在同一天孵化。
       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十分活跃,能迅速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当遇到嫩芽或未展开的芽叶时,就在叶尖正面吐丝将两侧叶缘向内卷,匿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或在芽缝中及两叶自然相叠的嫩叶间取食,留下表皮使被害处呈枯黄色薄膜状。稍成长后向下转移,缀叶为害。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增加,缀合的叶数也逐渐增多,常4〜5叶至10叶缀结一苞,将苞内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幼虫三龄后受惊动时,能迅速后退离苞,吐丝下垂或弹跳逃逸。幼虫老熟后多脱离原来的虫苞,重新吐丝缀结2〜3叶,化蛹于其中。
       已发现的天敌有卵期寄生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幼虫期寄生的绒茧蜂(Apantetes sp.),蛹期寄生的凹腹姬蜂(Coelichneumon sp.)。此外,还有多种捕食性蜘蛛、寄生菌及颗粒体病毒等。这些天敌对茶卷叶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四、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日本的Noguchi等在1979年最早用人工饲料饲养了8000头茶卷叶蛾,将雌成虫腹部末端的脂质部分放在弗罗里硅土(Florisil)柱上用浓度逐渐提高的乙醚-己烷液进行淋洗,脂质出现在含5%乙醚的己烷淋洗液部分,再用加有16.7%硝酸银的硅酸柱,用浓度逐渐提高的乙醚-石油醚溶液作为淋洗剂,结果44mg的脂质出现在含5%乙醚的石油醚淋洗组分中,有32mg的脂质出现在含6%乙醚的石油醚淋洗组分中。这样从8000头茶卷叶蛾雌成虫中最后获得的两个化合物分别有1150㎍和170㎍。1头未交尾雌成虫有140ng的化合物A和20ng的化合物B。进一步用GC-MS鉴定出化合物A是顺-11-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11-TDA),而化合物B是顺-9-十二碳烯醇醋酸酯(Z-9-DDA,B1)和11-十二碳烯醇醋酸酯(11-DDA,B2)。野口浩等曾将上述三种化合物分别进行了浓度与活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是Z-11-TDA的最适浓度为每诱芯3.0-12. 0mg,Z-9-DDA的最适浓度为每诱芯0. 15mg,而11-DDA的最适浓度为每诱芯0. 05mg。因此,最后确定的三者的比例为60:3:1。用上述3种化合物配成的混合物和未交尾雌成虫粗提物进行田间诱集试验相比较,同时用初羽化的雌成虫作为对照。结果以5头羽化2d的未交尾雌成虫茶卷叶蛾诱集的效果最好,3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效果相近。在对活性成分同分异构体的活性比较研究中发现,Z-11-TDA和Z-9-DDA两种主要成分都是顺式异构体,反式异构体的活性不如顺式。反式异构体的量如果不超过10%,对活性影响不大。我国台湾的肖素女(1998)对茶卷叶蛾性信息素的实验结果和日本的略有不同。经田间诱集试验结果是,Z-11-TDA:Z-9-DDA为80:20的配方效果最好,其次为Z-11-TDA : Z-9-DDA : 11-DDA为80:10 :10或为88:9 :3,由于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经常在同一茶园中同时发生,因此,出现了用一种性信息素制剂同时诱集两种卷叶蛾的设想。在后来的商品化的兼治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配方采用顺-9-TDA、顺-11-TDA、反-9-TDA和顺,9反-12-TDDA四种化合物的混合配方。
五、防治技术

       参照茶小卷叶蛾的防治技术。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