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56-3816-3618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茶云纹叶枯病的简介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27 14:02:51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云纹叶枯病又称叶枯病,是茶园中最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分布很广,在各产茶省份均有发生,尤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广东等省发生较重,一些主要产茶国如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前苏联、越 南、坦桑尼亚、牙买加、孟加拉国等均有报道,以日本、前苏联发生较重。该病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和山茶。茶云纹叶枯病在生长衰弱、台刈茶园以及抨插苗圃中发生较多。叶片罹病后,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呼吸作用增强,病株叶片提早脱落,枝梢回枯,树势衰弱,产量下降;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全株枯死。
二、 症状
       茶云纹叶枯病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新梢、枝条和果实上也可发生。老叶和成叶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褐色,1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渐变灰白色,边缘黄绿色,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这是病菌的子实体。成、老叶上的病斑很大,可扩展至叶片总面积的3/4,此时会出现大量落叶,从症状出现至落叶历时25〜50d;幼芽、嫩叶上的病斑为褐色,圆形,后期常相互接合,并渐变为灰色,可使幼芽全部凋萎枯死;嫩枝发病后,出现灰色斑块,逐渐枯死,并向下发展到枝条;枝条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圆形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黄褐色,圆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
三、 病原
       茶云纹叶枯病原为胶泡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Penz. et Sacc.;异名:山茶 刺盘抱(Co〃也(加s/次〃泊e Massee)],属子囊菌无性型炭疽菌属;有性型为围小丛壳 cin^ulata (Stoneman) Spauld. et H. Schrenk];异名:山茶球座菌[Guigmirdia cameUiae (Cooke) E. J. Butler],属子囊菌门小丛壳属真菌。
       茶云纹叶枯病病斑上的小黑点是病菌无性型的分生孢子盘,生于叶片的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并释放大量的分生
孢子。分生孢子盘直径为180〜320/mi,盘内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刚毛。分生弛子梗短线状,大小为(9〜19)(3〜5) 顶生1个分生抱子,刚毛针状,基部粗,顶端渐细,暗褐色具隔膜1〜3个,大小为(40〜70) 〃mX (3〜5) /utmo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两端圆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弯,单胞,无色,大小为(10〜23) MmX (3-6) Mmo厚垣拖子球形,浅褐色,内含2〜3 个油球。
       茶云纹叶枯病菌子囊壳散生在病部两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壁膜质,黑色,大小为160〜 200卩m,有孔口,有时孔口呈乳头状突起,常常埋生于病斑反面的海绵组织中,有时也埋生于病斑正面的表皮下。子囊卵形或棍棒形,顶端略圆,基部有小柄,大小为(40〜66.5) (8-18) Mm,内含子囊抱子8个,排成2列。子囊泡子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 (10〜18) MmX (3〜6) Mm,有1〜3个油球。有性世代较少出现,仅在初夏以及秋季多雨潮湿条件下在枝条上出现,在侵染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分生抱子在侵染中起主要作用。
       茶云纹叶枯病菌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产抱量多,菌落初为白色,后变深褐色,厚绒状。 分生
孢子喜高温,耐低温和干旱,生长最适温度为23〜29°C,最低温度为3〜4°C,最高温度为32°CO在适温条件下,分生孢子在水滴中经3h即可萌发,芽管自一端或两端伸出,在先端产生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压力胞;2%蔗糖或茶汤,可促进孢子萌发;病苗在紫外线照射下,或在一2〜4°C下培养10d后,移至24°C下培养4d,再在室温下培养3 周后,可形成子囊壳。
       茶云纹叶枯病与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形态相同,交互接种后,均可致病,因此两种病害的病原相同。本病菌对山茶属(Camellia )中的茶、油茶、山茶、茶梅等近缘植物均可侵染,但对油茶和茶可引起较大危害,是油茶落蕾落果的主要原因。
四、病害循环
       年初侵染源的可能性不大;埋于土中的病叶易腐烂,病菌也极易死亡。茶树上残留的病叶是翌春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当温、湿条件适宜时,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露滴在茶树叶片间传播,在叶片表面萌发,长出芽管,从叶表的伤口、自然孔口侵入,亦可穿透角质层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后,一般经5〜18d的潜育期,出现病斑。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潜育期长。当平均气温在24°C以上,最高温度不超过35°C, 最低温度不低于20°C时,潜育期最短,为 5〜9d;当平均气温在20〜24°C,最高温度不超过28°C,最低温度不低于17°C时,潜育期在10〜13d;当平均气温在15°C左右, 最高温度不超过25°C ,最低温度不低于10笆时.潜育期在13d以上。随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新一轮的侵染过程。全年除冬季外,可多次重复侵染。我国南方冬季气温较高,病菌无明显越冬现象,分生孢子可全年产生,周年侵染。北方茶区病 叶中发现有子囊壳越冬的现象,但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远不及无性世代。
五、流行规律
       茶云纹叶枯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茶树生长势、品种以及土壤等条件对该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气候
       茶云纹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适温范围内,湿度升高,可以促进病菌的生育,并缩短潜育期,多雨高湿有利于抱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致使病害发展。在浙江杭州,一般于4月开始发病, 随着气温上升,病情逐渐发展;5、6月梅雨季节病害显著发展;7月高温干旱,病情发展较慢;8月至9 月上旬由于温度高、降雨又充足,病害流行,为全年发病盛期;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病害逐渐停止发展。在湖南北部,全年以5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为病害流行期,这段时间为该地雨量集中的时期,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在广东英德,6〜7月高温多雨,平均气温在27〜29°C,旬降水量常在 40mm以上,病情发展快,为全年发病盛期。
       温度和湿度相比,湿度对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更为重要。当气温高雨量又充足时,病情发展较快,而气温高天气干旱时,则病情发展缓慢。因此,在适温条件下,降雨和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当旬平均气温在28°C以上,降水量在40mm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并有一定菌源数量时,可作为预测该病流行的指标。
(二) 茶树长势
       茶云纹叶枯病菌系兼性腐生菌。凡茶树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则发病轻;茶树生长衰弱,抗病力弱, 则发病重。当炎夏干旱季节,在强烈阳光照射下,茶树水分供应失去平衡,叶片干枯,形成日灼斑后,又逢降骤雨,则病害易流行;叶片在遭受冻害的情况下,也易遭病菌的侵染。此外在缺肥或偏施氮肥、不合理釆摘以及各种叶蟠类、小绿叶蝉等病虫害发生较重的茶园,往往导致病害的流行,尤其是受短须蟠为害的叶柄部,常成为病菌侵染的部位,往往蟠害与病害并发。
(三) 品种
       茶树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在浙江和湖南观察,一般南方品种发病重,北方品种发病轻;大叶种和持嫩性强的品种易感病,而小叶种则较为抗病。如云南大叶种和湖南湘波绿品种发病较重,叶片发病率分别为64%和37.4%,而高桥小叶种和龙井种发病则轻,叶片发病率分别为18.4%和1 %〜5%,金匙、玉兰等表现为强抗病。在广东英德,以云南大叶种发病重,叶片发病率为25.7%〜29%,病情指数7. 6〜 9.2,而福建安溪水仙、广东乐昌白毛茶、福建政和大白茶等发病轻,叶片发病率分别为2.9%、3.3%和 4.3%,病情指数分别为0.73. 0.84和1.20。寄主的抗病性与叶片组织的结构有关。一般南方品种和大 叶种的叶片中,栅栏组织层次少,角质层较薄,病菌易于侵入,所以发病较重。
(四) 土壤
       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生和为害程度,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有差异。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层较浅的茶园,由于茶树根系发育不良,易遭受旱害与冻害,故发病较重;而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层厚的茶园发病则轻。
(五) 环境
       一般竹林、屋后荫蔽地以及朝北晨露不易干的茶园,较之向阳茶园发病为重。
六、防治技术
(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可选用龙井、福鼎、台茶13、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铁观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龙井群体种等抗病品种。
(二) 加强茶园管理
       适当多施基肥和茶叶专用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促使茶树生长健壮;注意深耕培土,做好蓄水、排水,不断促进根系生长,做好抗旱与防冻工作,减轻病害的发生;加强防治蟠类和其他病虫害,减少叶片伤口,也可减轻病害。
(三) 清洁茶园
       由于树上和土表病叶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因此,冬季或早春应清扫落叶并携出园外及时处理;也可结合 茶园冬耕,将土表病叶深埋于土中,加速其腐烂,以消灭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对减轻全年发病有一定作用。
(四) 化学防治
       我国江南茶区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当成叶发病率达10%〜15%时,即达到防治指标,应进行第一次喷药,以防止病害的发展;7〜9月发病感染期,根据旬气象资料,平均气温在28笆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 降水量在40mm以上时,尤其是夏季久旱以后遇降雨,应及时喷药防治;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喷药7〜10d 后,再喷施1次,全年共喷药3次左右,即可控制病害的流行。由于病害在植株上从上至下发展,因此,喷药应注意质量,使茶蓬内部叶片也能着药,每667rrf用药液量:常量喷雾50〜100L;小喷孔片喷雾22.5- 75L,机动弥雾7〜10L。防治的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d)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安全间隔期7〜10d)、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安 全间隔期10d);非采摘茶园还可使用0. 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