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56-3816-3618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4-18 09:31:50 来源:未知 点击:

        (一)黏虫的发生
        1. 名称
        我国黏虫不只一种,常见者为普通黏虫,又名剃枝虫,五色 虫,麦蚕等,属鳞翅目夜蛾科。
        2. 分布与为害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分布很广,除西藏、新疆未 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为害小麦、水稻、玉米、高 粱、谷子、甘蔗等禾本科作物。以幼虫咬食叶片、嫩茎、小穗 等,能将叶片全部吃光,穗茎部咬断,往往使千粒重减少5%〜10% ,造成严重减产。
        3.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mm,翅展36〜45mm。全身呈淡黄褐或灰褐色,个别略呈红褐色。复眼发达,雌雄触角均为丝状。前翅有环形斑,肾状斑,较其余翅面颜色为浅,边界不很清晰。中室下角处有一极小的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小黑斑,外线由若干连续小黑点组成。从翅尖向内有一斜黑纹,翅外缘有7枚左右的小黑点。后翅淡褐。缘毛黄白,基区颜色淡灰,外缘颜色深,渐向内侧颜色渐浅,雄蛾翅基有一根翅缰,雌蛾有3根,较细尖。
        卵:半球形,稍见光泽,卵径0.5mm。初产卵时白色,渐变黄或褐色,临孵前变为黑色,卵常排成2〜4行,产于寄主叶片上。
        幼虫:颜色随龄期而变化。初龄幼虫为灰褐色,二三龄时变黄褐、灰褐或暗红,或前半部为绿色,后半部为褐红色。在高的虫口密度下,幼虫体色发黑或灰黑。低密度时幼虫体色较淡,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老熟幼虫头部为黄褐或淡红褐色,有暗褐色网纹。额缝深紫红色,酷似“八”字形。
        若虫:体线明显,群居型,背线白色,亚背线蓝色,边缘镶有白色线纹;散居型背线黑褐成双,亚背线黑褐,气门线呈黑褐色宽带状,气门下线灰白色。胸部背、侧方均有不规则黑色花纹。
        蛹:初为乳白色,渐变黄褐至红褐,长1.9〜2.3cm。胸部背面有几条横皱纹,腹部5〜7节背面前沿有横脊,上面有成列刻点,刻点尖端指向尾部。尾端有3对尾刺,中央一对粗直,两侧的较细小而弯曲。
        4.生活史及习性
        黏虫无滞育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带每年发生代数颇不相同, 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期也很不一致。河南中部及南部全年有4〜 5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大,于4〜5月为害小麦。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一代幼虫盛发为害期。豫北及豫东一带, 全年发生3〜4代,以第三代发生数量较多,于7〜8月为害谷子、玉米、高粱及水稻等。
        黏虫上半年发生的世代,成虫是由南方虫源地带的成虫,由南向北迁飞并降落到一定地区繁殖为害而生;下半年的世代则可逐步自北向南,迁飞繁殖。黏虫的这一特点可以使各地根据每年春季此虫在我们南方虫源地区发生的动态,进行异地测报,及时报出其成虫飞来日期与大体数量,从而做好一切防治准备。
        我国各地黏虫每年的虫源均来自北纬33。以南的5〜6代和 6 ~8代地区。这些地区的越冬代成虫于春季2〜4月陆续羽化, 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个别年份可提前到2月底 至3月上、中旬。大部分成虫向北方迁飞,于3月下旬至4月 上、中旬飞到4〜5代区繁殖为害。主要为害小麦。幼虫(第一代)发生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正是小麦挑旗、抽穗、开花阶段,不久,自5月中旬到6月上、中旬陆续化蛹、羽化。小麦收割时(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这些蛾子(第一代成虫), 大部仍向北飞入2~3代区繁殖为害。在2〜3代地区的世代是第 二代,其成虫出现于7月中、下旬,大部分于7月下旬至8月间 向南(回程)飞到3〜4代区。如豫北及商丘地区产卵(第三 代)繁殖,为害谷子、玉米、高粱及水稻等。8月上、中旬为幼 虫大量为害期。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大部分化蛹至羽化,成 虫向南飞回5〜6代和6〜8代的虫源区,继续繁殖或过冬。每 年,黏虫就是这样在春季由南向北迁飞,秋季又由北向南回飞繁 殖为害。河南省处于中间地段,是黏虫由南向北和自北向南迁飞 的“跳板”(中转站)。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及 河南省许昌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大规模黏虫蛾的标放、回收试 验来看。一代成虫的向外迁飞航向是放射型的,向东北迁飞到沈阳,向西迁飞到陕西、甘肃,向西南迁飞到四川和贵州等地。因此,防治好河南麦田一代黏虫对全国的黏虫防治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黏虫,成虫白天一般潜藏于柴草、屋檐、墙缝、麦秸垛的隙 缝中,傍晚和夜间活动。成虫羽化后即要进行大量补充营养,爱 吸食桃、李、杏、苹果、刺槐、紫穗槐、苜蓿、油菜、小蓟、大葱等植物的花蜜。也爱取食螃虫等分泌的蜜露,腐果液汁,发酵 过的酸甜液汁。成虫多在午夜至黎明时间进行交配,产卵部位有 强烈选择性,卵多产于作物植株顶部三四叶片的尖端或枯叶、叶 鞘内。在小麦上多产于枯心苗或中、下部干叶卷缝中,对玉米、高粱多产于枯叶尖和穗部苞叶或花丝间。卵排列成行,每雌平均能产700多粒。
        幼虫于晨8时前及夜晚进行活动,一般忌怕阳光,但阴凉天 气,白天也取食为害。低龄幼虫常躲藏于心叶,小穗缝隙及叶鞘 内,或在下部叶丛中。3龄以后有入土潜伏特性,入土深度约 2cm左右。初龄幼虫会吐丝悬挂,3龄之后有假死性,惊动后即 蜷身坠落地面,装死片刻,然后重新活动。5龄、6龄幼虫进入 暴食期,常大量吃光叶片,并能成群结队向别处转移为害。幼虫 共6个龄期,老熟后即钻到作物根际2〜3cm深处作土室化蛹于 其中,水稻田的幼虫常在田埋或稻茬中化蛹。
        黏虫的发生情况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说,黏虫比较 喜欢相当的低温与潮湿一点的环境。产卵的适温是15〜30℃, 最适温为19〜22℃,温度高过35乞时,任何湿度条件下均不能 产卵。低湿不利于产卵,如相对湿度40.9%时,产卵量即减 少,而且卵都不会孵化。高湿对产卵十分有利,如相对湿度为 84.7%时,每头雌蛾平均能产卵756. 1粒,而且孵化率很高。但 过高对卵的孵化即不利,如相对湿度达100%时,卵即不易孵 化,低龄幼虫耐干旱能力差。3龄以后耐旱能力明显加强,在自 然条件下,4月中旬的雨量与麦田一代幼虫密度呈正相关。
食物营养条件能影响成虫的繁殖力、幼虫发育的快慢及虫体 质量。例如,以小麦、刺菜、苜蓿饲育幼虫时,其平均历期、幼 虫成活率、蛹期、蛹重及羽化为成虫后雌蛾的产卵量均有明显差 别。以小麦为最好,苜蓿、刺菜都很差。

        (二)黏虫的防治
        1. 防治麦田幼虫
        (1) 喷粉一般采用人工、机动及飞机喷粉方式。人工手喷 粉每亩喷粉1.5〜2. 5kg。机动与飞机喷粉每亩用粉0.5kg。常用粉剂有:2.5%敌百虫粉剂,5%马拉松粉剂,5%杀虫畏粉剂, 4%敌马粉。
        (2) 喷雾常量喷洒时,每亩可用下列稀释好的药液60〜 80kg。常用的液剂有:50%〜75%辛硫磷乳油3 000〜5 000倍 液,5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用80%敌敌畏乳油 2 000〜3 000倍液,4. 5%高效氯氧菊酯2 000倍液或喷2. 5%漠氤菊酯2 000倍液。
        近年来各地多采用低量与超低量喷雾法,可大大节约用水, 且可提高工作效率。常用的低溶量喷雾技术是每亩用90%敌百 虫50g对水15kg,用小孔径喷片(孔径=0.7mm),快速喷洒。进行超低量喷雾,可用灭幼脈一1号胶悬剂(TH6040)每亩lg (纯药)对水1〜1.5kg,用喷雾机喷洒。此剂对初龄及老龄幼虫 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抗雨水冲刷力强。
        2. 谷草把诱蛾、灭卵
        3〜4代与4〜5代区的谷草把诱蛾、灭卵是一项重要防治措 施。将谷草捆成10cm粗的草把,一端用麻绳扎紧,倒捆在Im 长的小枝条或竹竿上。每亩插上25把左右,谷草下端离地面 0.5m或稍高些,每天清晨可拍打草把,将跌落下来的成虫踩死, 每5天把谷草把(其中有不少成虫产的卵)取下烧掉,另换一些 新草把,这样可烧死许多虫卵。
        3. 糖醋液诱杀成虫
        一般可用红糖1.5份,普通食用醋2份,60度白酒0.5份, 水1份。先用热水把糖化开,稍冷再和入其他成分,并同时加入少许敌百虫或其他农药,搅匀即可应用。在成虫发生期用木棍或高粱 秆制成三脚架,诱液碗置于架上,设于田间,碗底距地面Im, 每500m设1碗,每5天更换一次药液,每天清晨将中毒蛾子捞出,同时将碗盖好。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